警惕「道德许可」的陷阱
最近,在阅读《自控力》[1]一书时遇到了一个有趣的概念——「道德许可」,在这简单记录一下,方便后续进行回顾。
什么是「道德许可」
「道德许可」,通俗的解释就是:一个人当他做了一件“好事”之后,会奖励自己做一件“坏事”。
下面,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,来说明这个概念。其实,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不经意间掉进「道德许可」的陷阱。比如:
- 甲在运动之后,往往会奖励自己一瓶碳酸饮料(或者是其它的意义的高热量的食物);
- 乙在学习了一个小时以后,往往会奖励自己几个小时,甚至更长时间的去看剧,刷短视频,玩游戏;
- 丙想到明天的自己会如何如何自律,今天往往就会如何如何的放纵,去犒劳明天那个想象中努力的自己。
简单再总结一下,所谓的「道德许可」就是当我们做了一件符合自己「长期目标」的事情之后,往往就会相应地做一件(甚至多件)「即时满足」的事情。
「道德许可」的成因
之所以会出现「道德许可」这样的现象,是因为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总会不自觉地给自己正在做的这件事情打上“好”或者“坏”的标签,而往往会忘记了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正真的初衷。当我们仅仅只考虑做了一件“好事”(甚至仅仅只考虑要去做一件“好事”),而忽略了做这件事的初衷的时候,道德上的许可就会出现,这种许可往往会降低我们去做一件“坏事”的负罪感,而“坏事”往往就会在这个时候出现。
比如,当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,运动只不过是我们达成这个目标的方法之一,但是,当我们忽视了做运动的初衷时,往往就会在运动以后,奖励自己一些垃圾食品,而这些垃圾食品,是和我们健康生活的目标相违背的。
如何避免掉进「道德陷阱」
关于如何避免掉进「道德陷阱」,《自控力》一书中给出了两种解决办法:
- 明天和今天毫无区别。当你想改变行为的时候,试着减少行为的变化性,而不是减少某种行为。
- 取消许可,牢记理由。下一次,当你发现自己在用曾经的善行为放纵辩护的时候,停下来想一想你做“好”事的原因,而不是你应不应该得到奖励。
尾声
最后,引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文章的结尾:
本质上看,道德许可就是一种「身份危机」。我们之所以会奖励自己的良好行为,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认为,真正的自己想做坏事。从这点来看,每次自控都是一种惩罚,只有放纵自我才是奖励。 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看待自己呢?想要走出「道德许可」的陷阱,我们就要知道,那个想变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,想按核心价值观生活的自己。 如此一来,我们就不会认为那个冲动、懒散、容易受诱惑的自己是“真正”的自己了。我们就不会再表现得像个必须被强迫完成目标、然后为作出的努力索要奖励的人了。
参考文献
[1] 凯利·麦格尼格尔. 自控力: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[M/OL]. 王岑卉, 译. 文化发展出版社(原印刷工业出版社), 2012.
留下评论